返回

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6章 鞭炮齐鸣,锣鼓喧天(周一求波推荐票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牛骑车带路到晒谷场,老远就有大红横幅映入眼帘——

    热烈欢迎市劳动突击队支援我队秋收!

    二十几个孩童敲着搪瓷盆列队。

    等他们来了便噼里啪啦的敲打起来。

    队伍前头是个穿中山装的老汉,老汉紧走两步,粗糙的手掌裹住周耀祖的手:

    “各位同志,俺们老乡可把你们盼来了!”

    刘有牛哈哈笑:“旺财叔行了吧,俺这些人是自己来的,没有城里的照相师和记者啥的。”

    刘旺财是生产队队长,他也笑起来:“别瞎说,咱不是重视照相师啥的才搞这个,是重视各位来支援的领导。”

    刘有牛大咧咧的说:“哪有领导?这四个是我同事,那一队是俺街道的邻居。”

    “跟家庆同属一个街道。”跟来的刘有光昂头说。

    刘旺财问:“那不用搞面子事了?”

    周耀祖说:“不用,队长你给我们找个落脚地方,我们放下家伙什就上工吧。”

    台风已经登陆,他们必须争分夺秒。

    但时间上已经是中午时分。

    刘旺财说一句‘皇帝不差饿兵’,就让人将准备好的午饭端上来。

    一大盆煮的老玉米,一大盆地瓜面面条,下饭的是切碎的香椿叶。

    春天腌制的香椿能留到秋天,全靠舍得放盐。

    切碎的咸香椿还保留着一点春天的鲜味,撒入面条里一拌竟然很好吃,配一瓣大蒜,钱进感觉比什么海苔拌饭还要香。

    队员们都饿了,吃的狼吞虎咽。

    唯有刘有牛蹲在门外啃冷窝头。

    刘旺财去拉他,他摆摆手:“旺财叔,咱自家人吃这个就行,我有这个也比咱社员强。”

    社员们没有休息吃饭的空当。

    中午头家里老人孩子来送点饭,他们抽空在地头上胡乱吃几口,然后继续往地里使劲。

    秋季的玉米地翻涌着枯黄的浪涛,秸秆在秋风里摩擦出沙沙碎响。

    老农挥舞镰刀划开枯叶,后面妇女挎着篮子掰玉米。

    汉子们则甩起锄头将玉米杆连根抓起打捆,捆好后有人扛走在地头上堆成草垛。

    突击队蹬了一路车子已经累了,进入农田也就是走个形式。

    刘有牛是例外。

    他确实像一头牛,自己一个人干一垄地。

    扎进地里后他左手拽玉米棒子右手挥锄头,左右开弓,掰下的玉米棒子噼里啪啦砸进筐,震得筐沿的蚂蚱乱蹦。

    守候的孩童立马冲上去抓蚂蚱,然后转头送火堆上烤熟塞嘴里。

    秋后蚂蚱全是籽,嘎嘣响。

    周耀祖是个实诚青年。

    他看队员们一个个懒洋洋的就说话鼓劲:“同志们咱加把劲,得向刘有牛大哥学习啊!”

    朱韬说:“嗨,刘有牛根就在这队里,这里粮食要填饱他亲戚的肚子,他肯定拼命的干,是吧,老钱?”

    钱进笑笑不说话,努力掰玉米。

    实话实说。

    这活真不是人干的。

    他以为昨天挖下水道够遭罪了,但跟掰玉米比那都算是享受。

    玉米杆很高,比人高。

    枯萎干透的玉米叶轮廓锋利,扫在皮肤上跟小锯子似的,上去就是一道道红疤,疼!

    这还不止,玉米叶上好些细碎绒毛,他们满身汗水,绒毛飘到皮肤上立马被粘住,瘙痒难耐!

    综合起来就是又疼又痒,钱进还真没受过这样的罪。

    受罪也没辙。

    他对生产队有谋划,必须得树立好形象。

    邻近一垄干活的是个老农。

    钱进很快发现干农活需要节奏。

    于是他咬牙跟着老把式的节奏往前进,很快汗湿的的确良衬衫成了紧身衣。

    老农注意到后直起佝偻的腰板,笑道:“你这个同志行啊,真能吃苦受累啊。”

    “歇歇,歇歇吧,喝两口水解解渴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这次是专门来吃苦受累的,有心里准备了。”钱进起身用衣服擦汗水。

    衣服已经湿漉漉的了,甚至无法把脸擦干。

    再看旁边老农。

    对方手掌抹过下颌,汗珠跟珍珠似的坠在黝黑的皮肤上,早已经洇湿了粗布褂。

    大家都不好受!

    徐卫东那边更是跟被跳蚤咬了的大马猴似的,又蹦又跳、又抓又挠:

    “这玉米叶子比资本家心还黑,专挑嫩皮肉下手!”

    刘旺财看了一阵摇摇头:“算了,城里领导们细皮嫩肉的,经不住这‘刀山火海'。”

    “让他们去收拾玉米、推小车吧。”

    “二兰,你领着几个妇女换他们。”

    (本章完)


第16章 鞭炮齐鸣,锣鼓喧天(周一求波推荐票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